查看原文
其他

抗疫:社会心理学的省思(六)| 互联网时代对社会信任的重构:以武汉疫情的发生为例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新外大街拾玖号 2022-06-15

公益歌曲《保重》:“你从来不求当英雄,却值得世界去歌颂。风雨过后一定要重逢。”


互联网时代对社会信任的重构

以武汉疫情的发生为例


文:翟学伟




引言

既往的社会信任研究框架是以传统走向现代最为典型,即学者们试图透过从特殊信任到普遍信任的研究来展示社会现代化的程度或者文化差异。此文试图面对现代性社会本身,即在一个科层制与信息化交融的社会,探讨信任的发生与运行的机制是什么。为此,借助于对“信”字的词汇排比,此文提出了基于人之行为的表达性信任和基于事况的实情性信任两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一个新的信任模型。若将这一模型用来分析武汉疫情,其间所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便能获得较好的定位和理解,从而可以进一步看出当下民众信任的转向与社会治理所面临的新问题。

翟学伟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01

信任研究的再出发


(1)关系性或者交往性以及由此发生的交换性,这是说,如果人的生活没有依赖,就无所谓信任,而只有自信;(2)从既有经验中推断未知。这是指信任总是面临对未来发生情况的推测,但推测需要建立在过往经验的基础上;(3)有保证的方式和方法,这点会涉及到人品、文化与制度等。比如口头或文字协定、契约及相关的惩处(翟学伟,2019)。这点意味着,信任的产生也会伴随着危机,即信任危机,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保证自己所依赖的对象是可靠的。但尽管如此,人们也不会因此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不依赖于社会而一切自理的人。一个人再能干、再全面也需要依赖他人,也只能活在社会的分工协作当中,也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只要交往成为必须,那就是信任的开始。至于信任的范围,其最小单位至少是两人之间,最大单位则是全社会,甚至扩展为全世界。


(图片来源网络)


02

信任的两个维度及其关联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图1:科层制社会的信任模型

03

现代社会信任框架的重构


(图片来自网络)

图2:互联网时代的信任模型

               
图3:理想型信任模型

04

武汉疫情中的信任问题


(图片来源:凤凰网)

图4:武汉疫情中的信任类型划分

05

小结

图5:社会期待的信任模型



参考文献


翟学伟,2014a,《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社会》,

翟学伟、薛天山(主编),2014b,《社会信任:理论及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翟学伟(主编),2017,《中国社会信用:理论、实证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翟学伟,2019,《从社会流动看中国信任结构的变迁》,《探索与争鸣》,第6期。

Hovland, C. L. & W. Weiss, 1951, “The Influence of Source Credibility on Effectivenes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15.

Kellman, H. C. & C. L. Hovland, 1953, “Reinstatement of the Communicator in Delayed Measurement of Opinion Change”, Journal of Abnormal Social Psychology, Vol.48.




(本论坛文章特辑《抗疫:社会心理学的省思》,将于202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坛回顾:

抗疫:社会心理学的省思 (一) | 情感治理视角下的疫情心态治理
抗疫:社会心理学的省思(二)| 变革学科范式,全面发挥心理学在健康治理中的作用
抗疫:社会心理学的省思(三)| 关注疫情冲击下涌现的“新弱势群体”
抗疫:社会心理学的省思(四)| 信息、信任、信心:疫情防控下社会心态的核心影响因素
抗疫:社会心理学的省思(五)【圆桌】疫情下的社情民心:青年学人的视角


———— 征稿启事 ————

本论坛期间欢迎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政治学、教育学、人类学等领域研究者投稿。邮箱地址:cbcasp@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